安徽网淮南消息 近年来,淮南市通过精准分层培育、融合教学模式和全链条服务生态,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从“单向传授”向“多元赋能”转型,有效破解了农业人才短缺、技术应用滞后等难题,巩固拓展了乡村振兴基层人才根基。
一是创新构建“分层分类+动态调整”精准培育体系,做实培训工作。根据农民产业领域、技能水平和发展需求划分培育层级,分层分类培育,将学员分为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农机手、畜牧兽医人员等类别,设置48至128学时的差异化课程,涵盖综合素养、专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毛集实验区通过分层培训带动2000余名农民增收;通过调研分析调整课程内容,做到动态需求匹配,精准培育,寿县、潘集针对粮食种植户开设良种选购、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并针对合作社骨干增设管理经营培训,实现因需施教,针对性培训。
二是创新打造“线上平台+田间实训+跨区联动”融合模式,做好培训工作。线上平台赋能,依托“乡村网络”等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并开发本地化小程序“农技云课堂”,集成直播授课、突破时空限制;田间沉浸教学,与现代农业园区合作设立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观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学习物联网技术、循环农业等,组织学员赴桐城农机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线下实训使农机操作技能掌握周期缩短一半;跨区域联动学习,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学员跨区域学习交流,拓展视野。
三是创新建立“培育+跟踪+服务”全链条支撑生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全链条服务,淮南市2024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825人,带动家庭农场增至5258个,合作社达5433个,2024年评定乡村振兴高、中、初级人才147人,形成人才梯队。整合资源服务,联合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创业贷款、品牌孵化等支持,全市通过科技特派员下乡帮扶,在寿县推广新品种47个、新技术9项,带动1500多亩瓜蔬种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振兴带头人”“乡村工匠”等评选,推荐优秀学员进入人才库,优秀学员石秀成通过培训与政策扶持,创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带动了126户农户增收。
(汤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