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淮南消息 近年来,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积极探索“党建+”多元模式,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营造良好氛围。
“党建+组织优化”筑牢战斗堡垒。选优配强班子队伍。乡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通过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限制,吸引了26名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2024年度组织开展村干部能力素质培训班3期,涵盖党的理论、政策法规、乡村治理技巧等多方面内容,不断提升班子整体战斗力。规范党组织建设制度。乡党委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三会一课”,确保党员教育常态化开展。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规范党员发展、党费收缴、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流程,让党组织生活严肃且有序。此外,建立健全党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多个维度对各村党组织进行考核,激励党组织不断自我提升,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做表率。在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宣传环保知识,带动群众自觉参与;在产业发展上,党员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径,先试先行,为群众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定期开展优秀党员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积极贡献力量。
“党建+网格管理”延伸治理触角。科学划分网格体系。为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古沟回族乡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将每个村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和若干网格员,构建起“乡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管理架构,确保治理工作能够覆盖到每一户、每一人。明确网格职责分工。网格长负责统筹协调网格内的各项事务,如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等;网格员则重点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等具体工作。乡党委制定网格工作清单,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让网格员们清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有效提高网格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乡党委建立网格与村“两委”、乡直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当网格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上报给村“两委”或乡对应部门,由上级部门协调资源、力量加以解决。同时,定期召开网格工作会议,对网格内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共同处理,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良好治理格局。
“党建+多元共治”激发管理活力。凝聚村民自治力量。通过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村民在村庄事务决策、移风易俗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在涉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时,由村民议事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后进行决策,既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积极对接各类社会组织,借助它们的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治理。比如,邀请刘琴肉牛养殖合作社到村里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联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人文氛围。同时,与社会组织定期沟通协调,根据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定制化开展服务项目,拓宽了乡村治理的资源和渠道。推动法治德治融合。坚持法治为本,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10余场次活动,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引导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同时,注重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评选乡级“最美庭院”16户、“好媳妇、好婆婆”12人,弘扬正能量,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涵养乡村治理生态。
“党建+基础提升”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古沟回族乡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田灌溉设施不断完善,网络信号覆盖到各个角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全乡12个村同向发力、真抓实干。先后清运垃圾11000余吨,清理杂物堆放约30000处,拆除废旧广告3400处,墙体美化11000余平方。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评出表彰最美环卫人员10人。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新建混凝土道路4万平方,利用债券资金1700余万元治理黑臭水体37671平方米。拆除沿路破旧条幅80余条、乱搭乱建20余处。谋定产业发展路径。立足本地资源,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黄牛特色养殖产业,实施“秸秆变肉”计划,与安徽科技学院产学研合作,推动我乡畜禽产业走上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组织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工开发本地富余农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益。引入新理念,培育新业态,建立线上+线下商贸融合体系,加大农村电商培育力度,助推本地优势特色产品走出去。(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