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开市,街道各家商户纷纷燃放烟花爆竹,期待新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凤台县关店乡的集市上,购销两旺,如沐春风。在市场西头,馓子经营户唐国书满面笑容的打开馓篓子,喷香的馓子吸引了三五成群的顾客前来购买品尝。
“馓子这个传统食品是我们淮南城乡居民熟悉和最爱的味蕾,也是俺们全家享受幸福生活的主要创收渠道。父亲母亲炸馓子做了几十年,后来又把技术交给我们弟兄三个。这些年,家里建房子,娶媳妇,买小车的钱主要还是依靠这个生意挣来的。”他一边干活一边向人们介绍这些年做馓子生意的经历。
家住凤台县关店乡陈庙村的唐国书从16岁就和父母学习做加工馓子生意。,如今已经有整整50年了。一条扁担挑着两个馓篓,卖馓子的吆喝声音,传遍了大街小巷。面粉用了不知道多少斤,馓篓子更换了一百多个。但是产品质量依然是誉满乡村庄舍。
一双2尺多长的竹筷子,由于长时间来回在油锅里穿梭,已经变成红褐色。一盆面经过反复揉搓和一个小时的醒面,然后被捋顺为一个长条盘旋在面盆里。唐国书拿起油桶朝面盆倒了几斤金黄色的豆油,覆盖了面条。再等半个小时左右便开始加工馓子了。这边妻子把手洗的干干净净,撸起袖子,把油面条一圈一圈绕在手掌里,然后又放在油盆里。此时,油锅冒出来青烟。只见他麻利的用筷子接过妻子递上的面条,熟练的用筷子抖动几下放在油锅里,瞬间整个作坊香味浓郁,一把酥脆的馓子脱油而出。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吃过他家的馓子。细脆可口,吃在嘴里喷喷香。关键是他用的都是含面筋粉高的面粉,油都是当地油坊压榨的豆油,所以就好吃呀。”村民李文兰和邻居几个等在作坊门口排队购买新出锅馓子。
据了解,他经营的馓子除每天安排在集市上销售外,妻子还用电动车拉着馓篓深入村庄社区上门送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吃到这里的乡村美味佳肴。老两口还主动与顾客加好友,加微信,让人们通过这些网络平台购买他家的馓子。
“家乡的馓子,乡愁的味道,让我们这些长年外出的务工人员魂牵梦绕。我们每年都和他订购几百斤的货品尝,都夸他做的口感好。”在上海、广东务工的家乡人王殿保等人介绍说。
美好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现场记者亲眼看到他正在搅和馓子面。一盆面有30多斤,加入适量的水后就开始用手掌、拳头不断揉搓。他的手背经过多年用力揣面,形成厚厚的老茧,手指头也比别人的粗壮。他的两个肩膀由于年轻时候长时间挑馓挑,被磨出了明显的肉坨。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用手工制作馓子,也曾经买个机器搅拌面粉,但是做出来的口味明显没有手工的好吃。所以,这个手艺俺不能断了,永远要流传下去。”他坚定的说。
“传统食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潜力股。我们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产品销售、质量保障方方面面提供服务,全力为乡土产品推广,激励村民创收,健康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奠定基础。”乡纪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唐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