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关店乡:邻里互助带动就业 共享“家园红利”

安徽网淮南消息  “村帮村,邻帮邻,亲朋好友一路人。这些年,我们公司在江苏、上海、新疆发展了很多业务。我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以及附近乡村的村民安排到公司里工作,并联系和举荐到其他行业有600多人。让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共享“家园红利”大蛋糕。”春节期间,凤台县关店乡陈庙村村民王文果邀请务工返乡人员欢聚一堂。人们纷纷介绍去年收入情况,谋划今年务工打算,并互相推荐就业岗位。他还向记者介绍了这些年安排的就业情况。

凤台县关店乡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家园情节,村邻互帮互助,扩大就业岗位。村民生活水平,乡村经济发展都得到巩固和提升。据了解,全乡目前在外务工村民有91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靠“邻里圈”、“朋友圈”、“亲情圈”等关系安排的就业岗位。这个就业方式对岗位稳定,收入保障都有着安全系数。

在江苏昆山市花桥镇,关店乡陈庙村就有300多村民在那里从事物流、环卫、运输、服装加工、饮食等行业。这里被家乡人誉为“陈庙街”。

“我来昆山这边有8年多了。现在,我已经承包了6个小区物业管理以及设施改造、公共服务等业务。安排家乡120多人从事各类工作。家乡人越来越多,带动了产业兴旺。大家团结一致,互相交流,互相推荐生意,经济收入年年都满意。”陈庙村村民王世界开心的向人们聊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乡村熟人社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乡村文化秉承。这种团结生成的“家园红利”,对于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邻里的互助等意义重大。我们充分挖掘这一优质资源,推进了“家园红利”的累积。让村民共享“家园红利”带来的实惠”乡文化站负责人说。

在关店乡蔡庄村,村民宋德玉一边驾车到集市购买春节年货,一边和人们谈起自己和本地村民在外务工情况。“老乡见老乡,就靠大家帮。我们在昆山市花桥镇搞服装加工好几年了。也是通过邻居的联系帮助,安排的就业门路。家乡人帮助安排住宿,搞服装加工技术培训,联系订单业务,让我们都有工作干,有钱挣。这个镇据我了解,专门从事各类服装加工、文具加工、玩具加工的有300多人。很多人年人均收入都在20多万元。不少人都在昆山市买了商品房”。他还告诉人们,春节后,他在丁集矿集市和关店集市租20多间闲置房,办服装、玩具、雨伞等零散件加工,把江苏那边的业务延伸到老家,让家乡年纪大的人也有活干有钱挣。

“我们还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风文明教育、评选好邻居、关店好人等工作。弘扬团结互助精神,传承朴实的乡村文化,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特别是把握好春节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团聚的机会,办好“经验会”、“交流会”、“诸葛会”,为村民推荐就业岗位,提供挣钱门路。并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就业本领。”乡纪委负责人介绍说。(通讯员 / 唐家林)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就业,村民,乡村,家园,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