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板桥镇:致富草深扎芍陂 产业蝶变幸福来

安徽网淮南消息  寿县板桥镇是全国最大的席草种植基地,在全国席草基地中产销量第一。半影秋色斜农庄,进入秋冬以来,漫步安丰塘畔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有的在分捡席草根,有的在栽种席草。那成片的席草绿,成了一道亮丽的产业风景线。

11月13日的上午,秋意正浓,笔者随帮扶责任人来到了寿县板桥镇邹祠村隗祠组贫困户陶如英家中,却见家中空无一人。这时邻居闻声过来告诉我们,陶如英一早便去了田间分拣席草根去了。陶如英按国家标准,2018年10月因病识别为一般贫困户。今年已有75岁了,她的老伴今年8月份不幸病故。在享受一系列帮扶政策后,她仍然勤奋耕耘。按照邻居指点的方向,我们来到了田间,见到了正在分拣席草根的陶如英,她告诉我们,席草是我们当地的特色产业。席草移栽以十月中旬至11月份为宜,移栽前要合理密植,要分捡席草根,去除老根,留下新苗。现在正是栽种席草的大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季节。我虽年事已高,但我也要为咱村发展特色产业尽一份力。望着陶如英在田间弯曲的身影,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邹祠村毗邻天下第一大塘安丰塘。这里水源丰富,水质优美,土地肥沃,是天然席草生长之地,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几年来,市粮食和物质储备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资源和群众种植席草的习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席草特色产业。通过席草场龙头带动、种植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带动和贫困户自身发展的模式,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广大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11月26日上午。细雨绵绵,略带寒意。我们来到了席草种植大户已脱贫致富的邹祠村村民张士忠家中。了解今年席草种植情况。张士忠夫妇兴奋地告诉我们,我家的近六亩席草在11月初便全栽种好了。我要利用农闲时,用自家的5台席草编织机设备进行加工,编织草席。张士忠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五亩多席草,能收获18000斤。每亩地毛收入6000元。共获毛利35000元。5台编织机一年能编织出3万多张草席,年纯收入十几万元。算完帐后,张士忠开心的说“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次日雨过初霁,云雾缭绕。清晨我们在田间遇到了邹祠村南庄村民组71岁的村民邹多广,他兴奋的指着田间绿油油的席草,告诉我们,他家共栽种了4亩席草,待席草收割后,他主要对席草筛选编成草绳,销往山东、河南等地。四亩席草能打草绳约1万多斤,可获取利润3万多元。村民邹多广告诉我们,我虽然不是贫困户,但现行党的富民政策好,我们要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幸福康庄大道。

采访结束时,板桥镇党委书记刘克友告诉我们,“产业扶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根本保证!目前,我镇现有席草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个体席草编织户1700多户,拥有各种草制编织机2400余台,生产各类草席年创产值约6亿元。致富草深扎芍陂,塘畔产业蝶变成了板桥人脱贫致富的法宝。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发展“一村一品”战略,就有了增收的源头活水。他表示,明年板桥镇不仅要扩大席草种植,还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增加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深加工,增加席草的附加值,把中国席草之乡的这块国家级名片擦得更亮。(通讯员 / 李峰)

责任编辑:丰婷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脱贫致富,特色产业,贫困户,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