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淮南消息 近年来,淮南市聚焦加快渔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养殖池塘改造,着力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设施渔业,做大做强水产业。一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7万吨,同比增长4.85%,增速位于全省第5位,水产养殖实现“开门红”。
调优结构。立足资源禀赋调整养殖布局,适当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重点培育淮王鱼、鳜鱼、龟鳖、虾蟹等高价值品种。寿县甲鱼养殖面积达5000亩,成鳖产量320万斤,总产值近2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位于全省前列;谢家集区靖淮公司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外塘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公司年产量240万斤,销售产值超亿元。全市稻渔综合种养突破33.5万亩,已形成稻虾主导、稻蟹争春、稻鳖竞秀的立体格局。
生态养殖。大力推广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水平。大通区、潘集区引进杭州千发展集团分别在高塘湖、泥河开展生态净水渔业,有机鱼年产量约500万斤。凤台县千帆公司研发的“牛蛙’温室大棚+循环水’工厂化安全优质生产模式”2025年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安全优质生产模式名单。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改造池塘面积1.59万亩,亩均效益可达3000元以上。
延链增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着力扶持以小龙虾加工为主的寿县华祥、金源、如今公司,以淮王鱼加工为主的寿县适客食品公司,以黑鱼加工为主的谢家集区云昊食品公司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养殖、仓储、加工、餐饮、流通、销售等渔业全产业链条发展。2024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66.8亿元,同比增长4.2%,渔业一二三产产值比重为69.7%:7.8%:22.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王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