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禁捕禁渔“在行动”,生态生计“共生长”

安徽网淮南消息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构建禁捕退捕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双赢。根据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监测显示,淮南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淮王鱼、红鳍原鲌、短颌鲚、银鱼等鱼类种群恢复迅速,淮河淮南段水质持续向好。

执法监管“零死角”。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多频次开展禁捕执法巡查,实现对保护区非法捕捞行为的精准打击。实行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我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505人次,调集执法船艇3349艘次,水上巡航总里程突破6.34万公里,查处涉渔违法案件276起,形成“不敢捕、不能捕”高压态势。

智慧平台“一张网”。加强渔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1+2+4”渔政信息化中心。构建三级联动防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1处光电摄像头、4处雷达,同步接入省、市渔政信息指挥中心联网,基本实现省市县三层网络全覆盖,有效提升渔政执法效能。

民生保障“双百分”。落实“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全力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已解决需购买养老保险渔民1071人,参保率100%;解决需转产就业人数828人,转产就业率100%;此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渔民降至91人,不稳定就业占比降为10.99%,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生态修复“千万尾”。大力实施增殖放流民心工程,积极拓宽放流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增殖放流工作顺利实施。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放流淮王鱼、瓦氏黄颡鱼、鲢鱼、鳙鱼等各类水产苗种2652万尾,有效地补充了淮河淮南段、瓦埠湖等淮南市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高雅  陈多清)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渔政,执法,淮南市,禁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