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富 ‖ 寻迹潘集,品读乡村振兴的多彩篇章

段昌富

最美人间四月天,今年4月,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潘集区委宣传部组织全市艺术家开展“寻美潘集文艺采风活动”,深入潘集各地,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具有的与时俱进、勇于拼搏、脚踏实地、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和聪明智慧,对潘集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慨万千。

铺就特色农业的“致富路”

踏入高皇镇万亩蔬菜基地的那一刻,我们的眼前铺开一幅巨大的、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画卷。目之所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像是大地上的白色卫士,守护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走进一个个大棚,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泥土与蔬菜混合的清新气息。成片的角瓜藤蔓沿着支架攀援生长,巴掌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如同撑起一片绿色穹顶。尚未成熟的角瓜藏在叶间,披着青白色的外衣,表皮泛着柔和的光泽。紫甘蓝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每一颗紫甘蓝都裹着紧实的叶片,外层深紫如墨,向内逐渐过渡成梦幻的浅紫,叶片边缘微微翻卷,像是少女裙摆的褶皱。

农之瑞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程晋旭热情地向我们详细介绍起蔬菜基地。他说,十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农田,农户们各自分散种植,规模小、效益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家看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希望。于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之路。如今已扩张到万亩规模,2021年获批省级现代农业园,是安徽省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的种类涵盖了叶菜、果菜、根茎菜等多个类别,蔬菜常驻家乐福、好又多、乐购等大型连锁超市,占淮南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此外还销往合肥、蚌埠、上海、福建等省内外各大城市,已成为高皇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众多特色农作物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猫爪草和羊肚菌的种植。

程晋旭带我们来到猫爪草的种植区域,蹲下身子,拨开黄色叶片,指着那形状奇特的根茎说:“猫爪草根茎形似猫爪,故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可以散结消肿,市场需求很大,经济效益可观。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适合本地环境的种植技术。”大棚里,农民们正在忙碌地收获猫爪草,从他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了丰收时的内心喜悦。

随后,我们又来到羊肚菌种植大棚。羊肚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是一种珍稀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程晋旭介绍说:“羊肚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温度、湿度、土壤条件都要精确控制。我们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实现了羊肚菌的规模化种植。现在,产量和品质都在稳步提升,市场上供不应求。”说到这里,程晋旭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谈及蔬菜基地的未来,他说,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他还希望将蔬菜基地打造成集种植、采摘、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高皇镇的蔬菜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这片万亩蔬菜基地,已成为高皇镇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里,每一株蔬菜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与梦想,每一座大棚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与智慧。未来,这片土地将绽放出特色农业更加绚烂发展的光彩。

描绘和美乡村的“幸福卷”

沿着村里的主干道前行,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墙壁上描绘着 “稻田抓蜻蜓”“夏日乘凉”等具有乡土气息的壁画。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休闲广场上,有人物雕塑,有石桌石凳,崭新的健身器材分布在四周。广场周边,各种绿植高低错落。远处的田间,嫩绿的麦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光泽,随着起伏的地势,形成一片片涌动的绿浪。

继续漫步,一条清澈的沟渠穿村而过,成为了潘庄的灵动之笔。沟渠两岸,垂柳依依。不多远就有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桥横跨沟渠上,连接着两岸的人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更令人惊喜的是,沟渠上还建有一座精致的风雨廊桥“君悦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村民们闲暇时,或坐在凉亭里乘凉聊天,或倚栏欣赏美景。

在君悦亭里,潘杨村党总支书记王少勇向我们娓娓道来潘庄和美乡村建设前后的巨大变化。曾经,这里的沟渠狭窄淤塞,污水横流,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周边杂草丛生,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村内道路狭窄崎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公共设施匮乏,村民们缺乏休闲娱乐的场所。

2023年,潘庄申报省级和美乡村“千万工程”项目,然而,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村民觉得和美乡村建设与自己无关,对项目消极对待;有的村民担心施工会破坏自家房屋地基,影响房屋安全;有的村民担心利益受损,不愿让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宽沟渠和建设道路。王少勇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听取村民的担忧。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邀请专业的建筑团队进行评估,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村里还租了一辆大巴车,带领全体村民到其他已经建设好的乡村参观。面对其他乡村优美的居住环境,村民们羡慕不已。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如今的潘庄,旧貌换新颜。整洁的村道、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外在形象,更增强了大家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奏响精神文明的“欢乐颂”

平圩镇店集村书法活动中心位于店集村村部二楼,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一进门,墨香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室内中央有一张巨型的长条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书法爱好者们在这里挥毫泼墨,张张柔和的宣纸,根根修长的毛笔,点点漆黑的墨汁,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篇章在这里恣意书写。四周墙壁悬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字迹各具风姿,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

活动中心负责人平淮初告诉我们,店集村一直有着习书的传统,在村支部等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把村部三间办公室打通,于2016年5月14日成立了书法活动中心,这在淮南广大乡村还是第一家。

活动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举办书法培训公益讲座,组织书法展览、书法比赛,邀请周边地区的书法名家前来交流指导,组织本地书法爱好者外出学习取经。同时还注重挖掘和培养本土书法人才,尤其是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活动中心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和青少年参与其中。活动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潘集区书法家协会在此挂牌“创作基地”,省书法家张良平等名家也曾经多次来此交流。2025年3月,在此又成立了潘集区书画家协会。

早就听闻祁集镇的狮子锣鼓表演独具特色,带着满心的期待,我们在祁集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收获了一场传统艺术的视听盛宴。

忽然,清脆的铜锣鼓点骤然间密集响起,如骤雨初歇,又似万马奔腾,狮子锣鼓表演正式开始。两头栩栩如生的“狮子”从场外一跃而入,它们身披五彩斑斓的狮皮,眼睛炯炯有神,随着锣鼓声忽急忽缓的节奏不断变化。时而昂首挺胸,时而伏地打滚,时而相互嬉戏,时而“争抢”食物,每一个动作都与锣鼓声完美契合,将狮子的灵动、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结束后,狮子锣鼓队的负责人谢名伍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祁集镇的狮子锣鼓已经传承了百年之久。他的祖父谢万和出生于1884年,小时候就开始学打锣鼓玩狮子。父亲谢培早承传技艺,20多岁就带班子到六安、颍上、寿县等地去表演。谢名伍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打锣鼓的绝技,学习狮舞的各种动作,从走四门、三点头、转狗尾巴圈,到打滚、啃痒、生小狮子等共狮子舞套路。2023年成功申报区级非遗,它不仅是村民们农闲时娱乐的方式,更是在重要节日、庆祝丰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从书法艺术到狮子锣鼓,一静一动,共同构筑起乡村村民的精神家园。它们让村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文化归属感,也让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持独特的文化气质,让乡村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文化沃土。

潘集区从特色农业的绿色经济,到生态宜居的诗意画卷,再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未来,潘集区将继续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路径上,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多彩篇章。

作者简介:段昌富, 淮南市人大代表、八公山区政协常委、中学高级教师。2015年在《光明日报》与民政部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征文中获三等奖。2016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追寻红色记忆”征文中获二等奖。2020年在《农民日报》与农业农村部主办的“我心中的美丽村庄”征文中获三等奖。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八公山文学》执行主编。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村民,乡村,潘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