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唤醒了淮南的城市记忆

段昌富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淮南这座并不是很繁荣的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样,承载着一辈又一辈人的记忆。淮南的灵魂,不仅融入汉代的淮南国、曹魏的淮南郡、唐代的淮南道、北宋的淮南路等历史痕迹中,还融入近现代以来因煤而兴跌宕起伏的百年城市发展长卷中,那些保存下来的老建筑承载着工业化的辉煌与苦难,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人民的奋斗。

今年2月3日(大年初六)晚,在CCTV-1播出的由楼健执导,梅婷、陆毅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六姊妹》,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淮南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人们在剧中再次被浓浓的淮南城市记忆所感染,一种“陌生化”的亲近与骄傲油然而生。电视剧开播以来,收视率持续走高。首播日便夺得全国收视冠军,开播首周单日最高收视率达4.734%,收视峰值达5.002%‌,‌刷新了央视近三年黄金档的最高纪录‌。该剧在酷云的收视峰值达5.7437%,在微博、抖音、百度上的话题讨论量和播放量均创下新高,形成全维度的破圈效应。

淮南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09年淮南建城自大通开始,至30年代中期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龙岗“淮南三镇”。“淮南三镇”虽然行政上属于怀远县管辖,但三者联系密切,相互依存,融为一个整体,共同成为现代淮南城市的源头。

九龙岗,是“淮南”作为现代城市地名最早命名的地方。1930年3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此成立官办的淮南煤矿局。1936年5月,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车,并在此成立淮南铁路局。在淮南的城市记忆深处,九龙岗是一抹无法磨灭的印记,镌刻着这座城市早期发展的艰辛历程。

淮南煤矿局办公楼,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九龙岗淮新路东侧,承载着先辈们在这里艰苦创业的印记。该楼为二层砖混水泥结构的楼房,平顶设计,属于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整体保存较好。其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坐东南向西北。建筑内部设有木质楼梯,中间为走廊,两侧是办公用房。建筑后面有院子,院内有两棵巨大的雪松。这里曾是淮南煤矿的核心中枢,先辈们在此为淮南煤矿发展擘画蓝图。1931年3月,九龙岗(淮南)东、西两矿陆续开始出煤,日产80吨,10月份增至200吨;1932年1月,日产增至300吨;1934年,日产已达1800多吨。当时的淮南煤矿已初具现代化规模,机电、运输等设备一应俱全,生产规模及水平都超过同时期的大通煤矿。站在雪松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现代淮南城市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艰苦发展的奋斗精神。

1930年之前,九龙岗只是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庄。东、西两矿投产后,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外来人员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渐红火,昔日冷落的小村庄逐渐热闹起来,第一个生活区“淮南村”也开始兴建,从1931年到1933年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成。民居充分体现《易经》“天地玄黄”的哲学理念,并有机融合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成为当时安徽地区著名的庭院式建筑的典范。住宅由高级至低级,渐次为天、地、玄、黄、宇、宙共六个档次,根据居住人的不同等级,有着明显的面积、设施等方面的差别,由不同级别职员居住。这些民居见证了淮南城市早期人口的聚集与生活的变迁,是普通百姓在艰苦岁月中坚守与奋斗的生活缩影。

然而,淮南的历史并非只有奋斗的辉煌,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是淮南被日军占领时期最沉痛的记忆。1938年6月,日军由上窑西进,先后占领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对淮南煤矿推行“以战养战”策略,疯狂掠夺煤炭资源。他们采取“以人换煤”的方式,驱使矿工没日没夜地劳作。狭小黑暗的矿井,通风极差,安全设施近乎为零,矿工们在这人间地狱般的环境里,稍有不慎便会丢了性命。如果一旦生病或受伤,等待他们的不是救治,而是被无情地抛进这万人坑。1942年秋,矿工中传染病暴发,大批工人含恨死去。日寇为掩人耳目,将这些尸体集中抛入坑内,形成惨绝人寰的“万人坑”。据统计,在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间,大通煤矿有170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仅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的短短几个月,死难者就有13000多人。走进教育馆,那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日军的残暴与罪行。而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三条白骨森森的大坑,这里埋葬着无数被日军迫害致死的矿工,他们的冤魂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站在万人坑前,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矿工的呻吟与呼喊,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与绝望。

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车站后面的位置,是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它高达14.1米,面积28.27平方米,砖混结构,坚固异常。碉堡周身布满弹孔,犹如一头蛰伏的怪兽,散发着阴森的气息,是日军在大通地区修建的众多碉堡之一。日军凭借碉堡居高临下的优势,对过往行人肆意盘查、搜身,稍有不从,便是一顿毒打甚至枪杀。在碉堡的阴影下,淮南百姓的生活被恐惧笼罩。冰冷的墙壁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痕都是一道伤疤,将屈辱深深烙印在淮南的城市记忆里,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屈辱历史绝不能忘。

尽管侵略者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英勇的淮南人民并未屈服,他们以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终于迎来了这座城市的新生。

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和平解放。2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标志着淮南开始由分散的矿业聚落向统一行政管理的过渡,驻地九龙岗。4月21日,改设为淮南矿区,11月21日,淮南矿区人民政府改称为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11月24日,田家庵镇改设田家庵市,隶属淮南矿区,标志着淮南地区开始从矿区管理向城市管理过渡。1950年五六月间,矿区办事处与田家庵市合并,临时组成淮南区政府,作为过渡机构行使矿区地方政府职权。9月16日,皖北区党委决定成立县级淮南市,驻地田家庵。9月22日,召开成立大会,同时撤销淮南区政府,田家庵市遂恢复镇建制。这一调整标志着淮南开始从单一矿业管理向综合性城市建制的转变,田家庵作为行政中心开始承担更广泛的城市职能。1952年6月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县级淮南市升格为省辖市,标志着淮南市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享有更高的行政地位和更大的自主权。1953年5月22日,田家庵撤镇设区(科级),1955年4月1日升格为县级区。此后,田家庵作为市治所在地,承担了市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职能,逐步发展成为主城区和经济中心。

20世纪50年代,市政府入驻田家庵后,田家庵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以淮河码头、淮舜北路、淮河路、港口一路、港口二路等为代表的田家庵老街,生动地记述了田家庵的发展史、建设史。

1950年县级淮南市成立后,在淮河路东段选址建设政府大楼。曾经狭窄破旧的街道,在城市建设者的努力下,逐渐拓宽、翻新。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商业文化机构也纷纷遍布于淮舜北路和淮河路上。南起淮滨路北至淮河大坝仅百米长的经三路(淮舜北路)两旁分别有手工业管理局、税务局、工商局、文化局、商业局、劳动局、财政局、人事局、物资局、粮食局、交通局、卫生局、邮电局、航运局等,东起田家庵老火车站,西至船塘淮堤(西段也称西船塘大街)全长1100多米的纬二路(淮河路)沿街分别有面粉厂、中心粮站、市政府、工商银行、淮河商场、五金商店、中药店、照像馆、回民饭店、土产公司、新华书店、印刷厂、供电局、酱园厂、元件厂等。

红砖墙体的市人民政府位于淮河路东段南侧。政府大楼坐南朝北,建筑采用砖混结构,两层,局部三层,三段式对称布局,彰显中国传统审美标准。木制的门窗古朴庄严,大楼正面上的五角红星,至今仍闪烁着光辉。大楼对面,透过锈穿了的铁门,隐约可见中国工商银行的风采。这座旧建筑,只有一层,带有左右裙楼,虽然破损但不失威仪。走进田家庵老街,俯首皆是时光碎片。一幢幢沧桑的老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人间烟火气,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南城市风貌,也展现了淮南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田家庵,大淮南从这里开始了新的起点,大步迈向如今的美丽与现代化!

淮南,这座淮河岸边的城市,用她独特的城市记忆,滋养了《六姊妹》这样动人的故事,原著作者、编剧伊北说过:“淮南,是我成长的地方......这座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淮南的变迁与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我希望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描绘出这种历史的变迁、时代脉搏,也让淮南被更多人讲述和看见。”同时也坚定了《六姊妹》剧组在此拍摄的决心。据统计,全剧126天拍摄期,124天在淮南,90%以上的拍摄场景在淮南,共选用田家庵区港口二路、淮上码头、北头菜市街、九龙岗民国建筑群、安徽造纸厂、淮南师范学院、凤台哑巴渡口、焦岗湖影视城等300余处场景。伊北也说过:“这次拍摄选景的时候之所以选在淮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淮南保留了很多历史风貌。”他又接着指出:“如果城市的历史和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那是很可惜也很遗憾的事。”

是的,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座城市,不仅有众多的繁华盛景,也要有数不尽的文化传承。淮南,既要拥抱现代化潮流的风尚,也要传承城市的历史底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淮南的城市记忆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六姊妹》中的故事,正是这部史书中的一个章节。这些记忆,构成了城市的灵魂,也指引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珍视这些记忆,让过去与未来在这里温情交织,筑起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段昌富,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八公山文学》执行主编。2015年在《光明日报》与民政部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征文中获三等奖。2016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追寻红色记忆”征文中获二等奖。2020年在《农民日报》与农业农村部主办的“我心中的美丽村庄”征文中获三等奖。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城市,淮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