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越:我家门前有部央视大剧

春日,暖阳与激情相拥,年味与剧情相融。我的家——淮南,开始沸腾!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媒体网路……无不在热议我家门前的这部央视大剧《六姊妹》,处处弥漫的话题与剧评,宛如一碗热气腾腾的淮南牛肉汤那般热辣滚烫、鲜香四溢。

初春的温柔长满枝头,剧里的故事,真实的人间,熟悉的烟火,永恒的情怀!坐在家里看反映自己家门口故事的电视剧,尤其还是央视大剧,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淮南人来说,真是满满的亲切与自豪感。剧中那些熟悉的街巷地名、飘散着淮南香味的各类美食、话语间流露的淮南特有地域方言……似乎每一处都能找到原型,每一处都闪耀着时光的温情,每一处都有道不尽的岁月故事,无不勾起每一个淮南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岁月沧桑,但流年仍似繁花。那些泛着家乡气息的名字,率先敲响了记忆的门扉。开场,淮河漫漫,两岸葱茏,何家奶奶牵着小家丽的手,从淮上渡口走下渡船的镜头。那一瞬间,扣响了多少五十年代人关于淮河,关于坐轮渡过河,关于走进淮南、走进田家庵的如潮记忆。曾经的淮上渡口尤在,只是渡船与渡口不断换上新颜,一座座淮河大桥犹如一条条彩带横过淮河,与岁月洗礼中的淮上渡口悠然相望。当下,再从淮上渡口过淮河,尽管依然是田家庵到大河北的主要通道之一,但早已不再是当年作为主要交通要道的渡船。渡船与码头,现已成为人们寻找记忆而打卡的淮南景点了。

古老的淮河迈着舒缓的步子,从容不迫地流过我的家我的淮南。淮水汤汤,伴着剧情缓缓铺开。时光回溯,斑驳的平房老街、年代感的厂房用具……那些带着淮南印记的名字不断从屏幕出现,更是从心底跳出。北菜市、南菜市、龙湖市场、亨得利眼镜店、五一商场、安徽造纸厂、淮滨大剧院…… 一个个鲜活闪亮的名字,伴随着六姊妹的酸甜苦辣一路成长,更是伴着我的家我的淮南在一步步前行。

淮滨路上的梧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树树梧桐鲜活苍劲!“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从最初的平房小巷,到如今的高楼林立,我的家——淮南,在时代浪潮中一路向阳,不断蜕变。一代代人记忆中的故事,带着历史的沉淀,闪耀在淮南的不同区域。

故事一集又一集,淮南的方言俗语也时不时从剧中人物对话中蹦出来,仿佛就是我家淮南身边的亲友邻居在家长里短,闲话聊天。淮南方言就这样在央视大剧里不断华丽亮相,网评热议不断!“真排场(风光,有面子)”“你真羊熊(特别厉害)”“掉猫鱼子(流眼泪)”“把家门框子(特别顾家)”“麻丝缠(不讲理)”等等,带着淮南人特有的爽朗韵味与诙谐霸气,让人联想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像“羊熊样”“驴熊(贬义词,骂人)”“耶熊(算了吧)”等等,更是带着淮南人特有韵味与历史渊源。据有关地方文化学者考证,淮南方言中出现的以“熊”字为组合的方言词语,与我们淮南武王墩墓主人楚考烈王熊完有关联。我们淮南的武王墩墓可是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央视曾以“穿过历史找到你”,现场直播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探寻何以中国!

我的家淮南,地处淮河流域南北交界,既有北方的豪爽质朴,又有南方的细腻婉约,所以我们淮南人都特别以淮南方言听起来相对通俗易懂而骄傲自豪,大家都戏称我们淮南方言为“淮普”。也正是这些淮南特有方言让《六姊妹》更接地气,更带来了别样的观看乐趣。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淮南人,还是初次接触淮南文化的观众,都可以在这部剧中寻找到独特的体验与共鸣,让人仿佛置身于淮南的街头巷尾,感受着我们淮南方言特有的韵味与美好。

一集集剧情,六姊妹那些温情的故事,仿若就发生在身边。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剧中何家爸爸想要儿子,却一个接一个女儿的出生;剧中贫困年代样样东西要票,家家省吃俭用的情景;剧中工厂改制、个体经营,人人为工作而奔波等等情节,不仅是那个年代淮南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整体缩影。我是七十年代生人,剧中的许多故事,仿佛都经历过。尤其是九十年代初期,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了事业单位,许多同学分配到造纸厂、粮食局、化肥厂等等大型企业工作。当时,我们每月工资不到百元,他们在大企业里不仅工资比我们高,还享受着厂里看电影、洗澡、发生活用品等等福利,当时无不叫人羡慕。当年,剧中的五一商场、东城市场、淮滨电影院是我们同学小聚时,流连徜徉的地方。短短几年间,剧中的工厂改制、下岗下海、自主创业等等故事,在我周围熟悉的同学朋友身上上演。是呀,六姊妹的故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岁月静好是常在,一地鸡毛更是日常。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一幕幕剧情演绎着家的变迁,也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六姊妹一家人风雨相伴,人生跌宕起伏,而家的温馨始终如一。每每与家人一起观剧与谈论,泪目与欢笑也时常盈满。

在这个春日里,因为有了这部剧,每天多了一个期待。曾经被冷淡的电视也又重新受到了青睐,我的家我的淮南也因此走进千家万户。主要拍摄地:田家庵街里、九龙岗民国小镇、淮上渡口、六姊妹游园等等地方,更是游人如织。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六姊妹的欢声笑语,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关于家的记忆。诚如《淮南日报》有篇文章说的“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座城,孕育一部剧!”

春日蔓蔓,我家门前的央视大剧《六姊妹》亦接近尾声,但我们淮南人《六姊妹》的话题却越来越葳蕤生香,宛如此刻春日里的生机盎然!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方言,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