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妤 ‖ 楚都寿春城

楚都寿春,这座让800年历史的楚国在此谢幕的城市,大幕落下之前,一代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在此出入,春申君黄歇、老将军廉颇、大诗人宋玉……他们的身影早已矗立在我们的心中,载入青史的故事和浪漫华美的咏叹,永远在历史的时空中回响。大幕落下之后,随着战火的燃烧和城池的毁灭,无数国器珍宝埋入黄土沉睡地下,当代的城市建设和考古发现,让楚大鼎、鄂君启节、郢爰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重见天日。楚都寿春城,昔日的风采对于我们不再是过眼烟云,一个时代的荣光在史册中在文物上成为不朽。

楚都寿春城:前世今生

这是一片田野,与别处的田野好像并无二致。但这块寿春城遗址碑却告诉我们这片田野下的每一处尘埃都有意义——这块土地在两千多年前,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那样的富饶和丰足。

立在这里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碑,说明这大片土地在今天是国宝。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楚国都城寿春。楚国在这里度过了19年的时间,历经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楚王负刍4任楚王。

19年对于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国家来说,最后的时光太过短暂,但对于这片土地而言,却是那样的恩宠有加——楚国把自己的余生托付给这片土地,同时也把积累的财富和沉淀的文化交予了它,让这片土地永不荒芜,永远不被遗忘。

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李景聃走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正规的考古专业人员对这片土地的第一次探访。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加强了对寿县的考古调查。198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寿县博物馆组成了楚都寿春城遗址调查小组。1985年,在这块国宝单位石碑的地下有了重大发现——

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对楚都寿春城位置的确定起到关键性作用。北京、湖北、安徽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柏家台建筑基址面积和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花纹槽砖、简瓦、板瓦及瓦当纹饰的时代特征显著,应是一座战国时期楚国宫殿性质的建筑基址。凤鸟纹瓦当的出土,显示出该建筑的高等级和高规格。同时还发现有红烧土和变形的绳纹筒瓦残件,推测该建筑可能毁于战火。

公元前223年,秦军向楚国纵深进攻,最后攻破楚都寿春,虏走楚王负刍。此时,大雪纷纷,洁白晶莹的雪花撒向这个被战火燃烧的城市,像是在为寿春城举行葬礼,又好似在呈现天地法则:繁华谢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最终,历史的暴风雪过后,大地上仍然留下前朝的残垣断壁,这些残垣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模糊了身影,沉入地下。

楚都寿春城的城垣在哪里?面积有多大?目前仍然是考古工作者追寻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推测寿春城有外郭城垣,城市面积有26.35平方公里,但在后来的实地考古验证并没有得到支持。后期通过积极主动的考古,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今寿县城为楚寿春城的宫城或内城,以柏家台—邢家庄—邱家花园一线为功能性大型建筑区,其周围则分布有规模不一的散居点的基本观点。

今天的寿县城建于宋朝,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古城。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这里曾10次为郡,并屡次成为州郡治所。

寿春之名在史书上出现,正是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的时候。那么,成为楚都之前,这里是一片田野吗?显然,当初危机四伏的楚国在迁都之前是不可能耗费时间和财力去打造一座都城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寿春城有前世吗?会不会在已有的城市基本上进行了扩建?

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还是考古发现。

2011年,在发掘清理寿县西门门洞与承台的同时,为了解寿县古城墙的始建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门南承台布了一条探沟,发现了从战国晚期到清代10多个不同的夯土层,出土了战国晚期、汉、宋等时期的陶盆、豆、简瓦等。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包含物的时代,考古工作者认为寿县古城墙的始建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战国晚期。

西门承台的考古发现,基本证实在战国晚期这里就有夯土筑成的城垣。而在离西门城墙不远处——西南拐角塘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战国早中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和窑址。

2019年5月,寿县城内的西南拐角塘在进行环境整治时,考古工作者在清淤后的塘底发现有陶圈井和较为明显的灰坑遗迹。根据清理出土的陶器形制特征和器物组合分析,他们认为它们很可能是战国早中期的遗存。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文化堆积情况,考古工作者布设了探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该区域内的文化层次较厚、时代跨度较大且延续性较强,依次是战国早中期、战国晚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

西门承台的考古显示了战国晚期城垣的存在,这个时期正是楚国迁都寿春之时。西南拐角塘考古发掘显示了战国早中期的文化层,这个时期是前寿春时期——寿春城的前世在拐角塘的塘底浮现了出来。

今天的寿县,延续着“寿”的地名,从战国晚期的寿春到东晋的寿阳,再到唐朝之后的寿州,2000多年的历史上层层叠叠了许多人物、故事、市井、风俗。而今城内街巷交错,房舍密集,要想在城内的土地上进行考古发掘,几不可能。考古工作者借着环境治理之机,由此撩开了寿春城前世的一角面纱。

寿春城遗址所在的区域,根据文献记载,其之前的历史沿革大略为:公元前529年,吴国攻入州来,占寿地;公元前493年,蔡国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寿地复入于楚。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春城遗址区域的身世脉络是州来国——下蔡国——楚国,西南拐角塘考古发现前寿春时期,也就是战国早中期的文化层,则刚好是下蔡经营这方土地的时期。

继屈原之后楚国又一大诗人宋玉,曾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下: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诗句。作为楚朝廷的工作人员,年轻的宋玉跟随楚王迁都到陈郢。在陈郢,他写下这篇楚辞。此时,宋玉眼里楚国繁华的城市有陈郢附近的阳城,还有就是东南方的下蔡。

此后不久,一座叫寿春的城市在史书中横空出世,就在陈郢的东南方。

寿春的前世会不会是宋玉笔下的下蔡城?

下蔡的地望,有寿县说和凤台说。考古工作者认为楚都寿春城是在下蔡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今天的寿县城是个古今叠压的城市,这个是有考古实证支持的。而凤台县至今没有出现过有价值的考古材料。但是,也不能把今天的寿县城等同于当年的下蔡城和寿春城。因为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寿春城和下蔡城的城垣。

上世纪50年代,在寿县西门的北边,发现了蔡昭侯墓,这是当时考古界的一大重要发现,出土文物580多件。接着,又在蔡家岗赵家孤堆发现了蔡声侯墓。上世纪80年代,在寿县县城西南发现了西圈墓地,认定是春秋时期墓葬区。2011年底-2012年初,考古工作者对西圈墓地核心区进行钻探,发现墓葬400座。

2017年-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西圈墓地进行了持续性考古挖掘,清理墓葬58座,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和玉器等月500余件(套)。证实这里是下蔡的重要墓葬区。

寿县县城周围发现的多处下蔡墓葬,是对寿春城是在下蔡城基础上改扩建的这一观点的有力支持。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梦家先生,在《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这本书中就说过:“寿县在春秋时代是州来国国地……此地区,迭为州来、吴、蔡、楚所居之地,先后为蔡、楚的国都。”

正是因为前世是下蔡城,寿春才有基础成为楚的都城。

这些,当年的春申君黄歇早已然于胸,他策划并实施了楚国东徙都寿春的重大举措,并在寿春城的不远处筑了西南小城作为自己的府邸。当年,老将军廉颇真的老矣,虽然他常常思念赵国故土,但客死寿春会成为他人生的定局。当年,大诗人宋玉已是持重的中年人,跟着迁都的队伍来到寿春之后,下蔡城已变成雍容大气的寿春城,于是,他将楚辞的浪漫肆意在这里发挥到极致,写下了凄美悲怆的力作。

楚都寿春城:贵气持重

1934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李景聃在寿县大地上奔走观察着,上一年他还在河南的殷墟进行考古工作,到安徽寿县是为了进行考古调查。没有料到的是,他看到了怵目惊心的一幕:

“此次往返朱家集途中,经东津渡、邱家岗一带,亲见盗掘者数起,日晡遇乡人荷锹者,问何所自来,直答以挖墓,恬然不以为怪。”

这是李景聃当年在寿县县城东边看到的景象,而今这片土地已经列入寿春城遗址保护的范围。

李景聃前往的朱家集,上一年则发生了挖掘大墓、变卖文物的事件。悲天悯人的李景聃在《寿县楚墓调查报告》中写到事件的起因:

“朱家集乡民既遭二十年洪水之苦,复苦二十一年旱魃为虐,悬釜甑,生活难以维持,而县境挖掘古物者,多辄卖三几百元,少亦数十金,利之所在,尤而效焉。”

于是,一场以赈灾为名的盗墓行动,让李三孤堆这座楚王墓重见天日,出土了铜器及石器等4000余件,一部分文物被当地官绅勾结古董商人,私售于京、津、沪、宁等地。剩余的由当时的寿县民众教育馆收藏60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0余件、安徽省图书馆收藏700多件。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有鼎、簋、壶、罍、豆、盘等以及兵器、生产工具。

这件楚大鼎就是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的是复制品。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84厘米,重达400公斤,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因器物沿口处刻有“铸客”等12字铭文,又称铸客大鼎。楚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菱形曲龙纹,足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的三足充满张力,寓意鼎立天下;大鼎的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还各刻“安邦”二字。

器以载道。这件楚大鼎,它是楚国政治权力的象征,既要有君临天下的霸气,又要担负起安邦的使命。楚国,迁都寿春的意志和决心在这件青铜大鼎上得以表达。所以,持重,是楚都寿春城的一大风格。只有在寿春城站稳脚跟,楚国才能既寿又春。

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墓主人,是楚国迁都寿春的第二任楚王——楚幽王熊悍。楚幽王的父亲是楚考烈王熊完,是迁都寿春的第一任楚王。黄歇就是辅佐考烈王的令尹(宰相)。

迁都寿春,来的不仅有王亲贵族、达官富人,有楚国朝廷的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还有城市的保卫者和服务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春申君黄歇,有着20多年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在他的指挥下,寿春城被设计成不同区域,以便行使不同的功能。

1985年发掘的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该建筑发掘区内几乎不见生活类的陶器,可能暗示着这片大型建筑基址具有非生活居址的性质和功能。

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城南八里遗址也发现大型建筑基址,但等级和属性与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有较大差异。八里遗址出土的瓦当以卷云纹半瓦当为主,少见园瓦当,更不见显示建筑级别的凤鸟纹瓦当。更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出土大量生活类实用陶器,还有与基址相关的水井、陶缸和陶烟囱,显示出该遗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果说考古发现的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是国家祭祀场所的话,八里遗址则可能是楚人的作坊区或者富人们的居住区。在八里遗址的附近,还发掘了类似于窖藏的成组的玉璧。专家认为这些大型玉壁可能用作祭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迁都寿春的楚国,面对强秦的进逼,更加重视与天地、宗庙沟通,以获取精神力量。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有铭文者30余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计有熊肯鼎2件,熊肯簠3件,熊悍鼎和熊悍盘各1件。在这些器物的铭文中,多有“以供岁尝”四个字——意思是这些器物用作每年秋天的祭祀之用。

古代以祭祀为吉礼,所以也把铜铸的祭器称为“吉金”。

八里遗址出土的铜器中有一件疑似铜铃残片,上有鸟篆铭文:“吉金自作”四个字。

八里遗址附近的邱家花园,也就是史语所的李景聃到过的邱家岗,当年李景聃看到乡人明目张胆扛锹挖墓的情景想来不虚,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确沉睡了大量的楚国珍宝,其中还有价值连城的楚金币。

1956年,一农民在邱家花园附近李家坟犁地,发现大府铜牛,是件嵌银的青铜卧牛,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铭文。“大府”,是楚国掌管王室府库的长官。1979年8月9日,在花园大队门西生产队东南小渠北坡,发现楚金币19块,伴出金叶残片、小金粒和呈牙状或呈韭叶形而尾端为管状的金质物……

20世纪60年代至今,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出土的楚金币计195件块,总重量约20千克,使今天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成为全国收藏楚金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楚金币主要用于大宗商贸活动的兑值,交易中根据需要,借助切凿工具和天平,切割称量支付。《战国策》中有“金、珠玑、犀象出于楚”的记载,可见楚国具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迁都寿春之时,大量的楚金币带到了这里。

邱家花园或者说邱家岗,在2000多年前楚国迁都之后,应该是楚国朝廷重要部门所在地,亦或许是王族富人的宅邸,因此地下才出现这么多宝藏。

1957年,一农民在邱家花园东严家老坟发现鄂君启节4块,其中车节3块,舟节1块。1960年又在当地发现舟节1块。这种车节和舟节,青铜制造,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

节,是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邱家花园出土的5件鄂君启节,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上刻有错金的铭文。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专家考证,鄂君启即鄂君子皙,是楚怀王儿子。其封地在今湖北鄂城一带。楚怀王时期也就是大诗人屈原生活的年代,楚怀王是迁都寿春的楚考烈王的祖父。

鄂君启节上的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车节上规定的陆路运输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其中,属于今天安徽省地名的有两个——下蔡、居巢。下蔡,就是宋玉笔下的那座城市,在宋玉之前,是楚公子鄂君启想去做买卖的城市,这说明下蔡在楚怀王时代就是一个商贾云集、贸易活跃的都市。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公元前323年铸造了鄂君启节,楚公子的车队手持金节从鄂地辗转来到下蔡,途经的关卡一律免税。没料到的是,百年后——公元前223年,当年用过的金节则永久地留在了它曾往返过的这座城市——下蔡城改建后的寿春城。

历史永远不会掩埋真相。只要能等得起时间,真相总会大白于人间。楚都寿春城用2000多年的时间,在今天,让沉睡于地下的遗址和文物,一点一点地告诉我们那段被焚烧的历史真相,慢慢还原楚都寿春城贵气持重的丰姿,还有笼罩在城市之上的精神与文化。

楚都寿春城:魂兮归来

面积为3.65平方公里的寿县县城,专家推测可能是楚国迁都寿春后的宫城。透过纵横交错的街巷,我们好像看到听到在2000多年那场毁灭性战火燃烧之前,这里到处凤鸟翱翔、钟磬悠扬。

然而,一场场阴谋也在宫城里酝酿和发酵着。

春申君黄歇辅佐考烈王25年,考烈王一生只用春申君一人当令尹,在中国的历史上,帝王和宰相如此信任、如此亲密,太少见。而且这两个人虽然出生不同同时,但死亡却在前后脚。

春申君黄歇,一个在晚楚历史上功绩卓著的人,一个国际政坛上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人,无数有声望人因为他而来到楚国,比如老将军廉颇;无数有才华的人被他重用,比如思想家荀子;无数身怀技能的人投入到他的门下,比如赵国人李园……迁都寿春是春申君的一个大手笔,虽然有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考量,但迁都之事则体现了他美好的理想和愿景——愿楚国在新的都城里既寿又春。

但事与愿违,当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心存美好的人遇到贪婪狡诈、骗术高超的小人,个性豪旷的春申君只能有一个结局——遭受无妄之祸。

春申君的故事被司马迁写到《史记》里。黄歇年轻的时候见识广博,辩才出众。当秦国要联合韩、魏共同讨伐楚国之时,楚顷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了秦昭王退兵。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黄歇陪伴了10年。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让太子逃回楚国即位,成为考烈王。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封淮北十二县。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国伐灭了鲁国。

春申君是一个纵横捭阖、出将入相的人,在政治舞台上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同时也满怀理想,不乏温情。

史书中还记载了春申君一个八卦故事——说,楚考烈王儿子,春申君担心楚国江山后继无人,就想了许多办法,但仍然没有奏效。就在春申君为此忧虑的时候,门客李园编了一个故事:自己的妹妹如何如何好,齐王都要娉娶她。春申君听信了门客李园的话,先纳李园妹,待其怀孕后献给考烈王,生下儿子熊悍在考烈王死后即位,为楚幽王。也就是出土楚大鼎的李三孤堆墓的墓主人。

这个故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楚考烈王有多个儿子,其中,史书记载的四个同父异母的儿子都先后为楚王。他们分别是在寿春继承王位的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楚王负刍以及秦占领寿春城后被拥立为楚王的昌平君熊启。

寿春城里的阴谋首先来自令尹之位的争夺。而自信满满的春申君却一点也不察觉,即使有门客提醒他,他仍然不相信自己会有无妄之祸。

祸,正起于寿春城的宫墙。

李园妹妹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就从春申君的门客变成太子的舅舅。他还有更大的目标。公元前238年,当考烈王因病去世之时,李园抢先入宫,派人在宫门设下埋伏。春申君进宫吊唁,经过王宫的棘门,中了李园的埋伏。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春申君的头颅被割下扔到棘门外。叱咤风云、一世英雄的春申君就这样被一场阴谋所害,满门抄斩。李园,顺利地成为楚国令尹,辅佐他的外甥楚幽王。

但,阴谋并没由此中止。刀光剑影的场景10年后再次在寿春城的宫城里出现。这次是王位之争。

公元前228,楚幽王去世,同母弟熊犹即位,即楚哀王。仅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王太后——李园妹也被杀,舅舅李园被满门抄斩。负刍自立为楚王。

楚迁寿春19年里发生的这些宫廷政变,无疑加剧了楚国的衰落进程。19年前,春申君定下的东徙都寿春,目的就是想让楚国既寿又春。而之后发生的一些列无妄之祸,让既寿又春的愿景成为泡影。

当初,春申君是为了“寿”而谋划了家国存续的系列举措:公元前248年改自己的封地为江东,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向着东南方,追随一位贤者,楚国战略转移。

春申君追随的是谁?与孔子齐名,有“北孔南季”之称的季子。

季子是南方的圣人。季子比孔子大20多岁,是吴王寿梦第四个儿子。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州来季子,封于延陵(常州、江阴一带),后又封州来(淮南、寿县一带),终身不接受王位,而躬耕山下。季子不仅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那个时代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两千多年前,是司马迁把春申君与季子并列在一起,《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春申君改封江东和迁都寿春,就是在追随季子。江东是季子的家乡和封地,州来也是季子的封地,延州来是季子的称号,春申君则把延陵和州来看成是托付家国性命的地方。

楚都寿春城之前是下蔡城,下蔡城之前是州来城。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显示了这条历史脉络。

州来,春秋时期吴、楚之间争夺的小国,公元前583年,吴王寿梦亲率大军攻占了州来。

上个世纪90年代收入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竹书,其中《吴命》记录了吴、楚的“州来之争”,竹书简文中“州来”写为“寿来”。专家解释,“寿”“州”在古文献中是通假字。

这样看来,春秋时期的寿来城,蔡国时为下蔡城。当春申君要以下蔡城为基础改建成楚国都城,此举又在追随吴王寿梦之子延州来季子,那么,楚都新郢肯定要去蔡国化,所以春申君就把这座城市之前名称中的“寿”字,重用启用,再加上自己名号中的“春”,为楚国新都之名,以美好之辞寓意楚国长寿永春。

然而,迁都寿春第四年,所有的美好都随着考烈王和春申君的去世而灰飞烟灭。此时,情绪最激动的是大诗人宋玉。为哀悼逝去的美好,他写下了《招魂》。

《招魂》是楚辞名篇,作者有屈原和宋玉两说。如今又有专家认为的是宋玉在寿春所写。公元前238年寿春城发生的考烈王去世、春申君被杀的事变,深深刺激了宋玉,他要为失魂落魄的同胞招魂。

《招魂》在悲哀虚幻的气氛中,用哀婉动人的文辞,反复召唤“魂兮归来”。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处处险恶,皆不可留,流浪的灵魂一定要回到故居。

《招魂》中对故居的描述极尽华美之辞:高堂邃宇,层台累榭,光风转蕙,砥室翠翘……还有故居里的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作为文学作品,《招魂》充满了想象与夸诞,但肯定是有生活原型的。而宋玉在寿春城看到的楚王宫城,极有可能就是他笔下“故居”的原型。

楚都寿春城,《招魂》并不是为它写的一首挽歌,而是“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下了寿春城,俘虏了楚王负刍。但楚人并没有屈服。考烈王的儿子昌平君熊启被拥立为楚王,以此继续反抗秦国,最后兵败身亡。

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却成为后寿春时期楚人的坚定信念,由此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楚人筚路蓝缕、至死不屈的精神,则成为一种精神标识,在历史的时空中熠熠闪光,也让楚都寿春城,向死而生,延续着寿,焕发着春。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寿县,春申君,楚国,寿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