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三次沦陷 抗日英雄浴血奋战

在爬寿县古城墙的日军(资料图)

淮河早报消息   历时100多天的“洛河至北炉桥防御战”(又称“淮南矿区保卫战”)后,中国军队退守到了寿县,淮南矿区沦陷。在这之后,为了有效控制江淮腹地、掠夺资源,日军三次进犯寿县古城。

1938年6月3日,日机对寿县进行轮番轰炸,守城军力不支,次日凌晨古城陷落。第一次沦陷后,百姓目睹日军暴行,抗日情绪高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武装在寿县城乡和交通沿线,昼伏夜袭、声东击西,打得日寇坐卧不安。在民众抗日怒潮包围下,不久,日军退出寿县。日军退出寿县后,驻扎在窑口集的安徽抗日自卫军一路军第三直属大队进驻寿县城,恢复城防、维持秩序,发动群众开展锄奸。1939年11月2日,日军千余人第二次向寿县县城发动进攻,守城的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逃,兵力单薄的自卫队稍作抵抗后便南撤,古城第二次陷落。国共两党的抗日武装在古城第二次陷落前后,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并不断派出小部队深入敌后,相机袭击敌人、拔除据点,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淮南线和淮南煤炭基地。1940年4月,日军重兵来犯,这是日军第三次进犯寿县古城,发生可歌可泣的古城保卫战。

1940年4月12日,占据合肥的日军矶谷14师团的千余骑、步兵,纠集蚌埠占领军及“绥靖军”,总兵力达6000余人,对寿县展开了第三次进攻。寿县守军为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二支队第九团,团长赵达源获悉后,立即将情况报告驻在寿县之南迎河集的第一三八师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龙炎武接到报告后,令调驻扎在正阳关的两个步兵连,驰赴县城待命,又令赵达源据城固守。战斗打响前,赵达源数次召开由连长以上军官和寿县自卫大队各中队长参加的会议,积极加固城防、抢修工事、部署阵地。按照部署,保九团主力固守寿县城,派部分兵力占领唐家山、平山作为警戒阵地,东津渡西岸为前进阵地。凤台驻军张普庆第十一游击队,从侧翼消灭日军。

1940年4月12日凌晨2点,日军趁着黑夜兵分三路向鸭背铺、唐家山、平山、桂家山、蔡家岗警戒阵地进攻。一路在鸭背铺、蔡家岗等地包围了保九团第七连。双方激战近1个小时,终因敌人武器、兵力均占上风,致使城外一线守军伤亡殆尽。日军冲破防线,第七连无力阻击,退守至八公山。两路日军主力向唐家山、平山的保九团警戒阵地进攻,战士们视死如归,在这里和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当日军的重炮打过来时,驻守在唐家山的中国军人,没有人退缩,日军无法正面突破防线,就从侧翼开始包抄。日军在侧翼,突破了张普庆的部队防线,唐家山阵地腹背受敌,日军炮火猛烈,保九团伤亡很重,不得已撤出了阵地,唐家山失守。1940年4月13日上午11点,日军占领东津渡,炮击寿县城。保九团面对强敌,孤军奋战,打退日军数次攻城,全团官兵亦阵亡过半。

战斗打到当天下午,保九团已是弹尽粮绝,日军最终突破了寿县城防,陆续冲入东、南门。保九团和日军展开了肉搏巷战,城濠内外,遗尸累累,保九团团长赵达源、副团长黄雪涛以身殉国,全团官兵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寿县古城第三次失陷。从此,古城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长达5年之久。

此次寿县古城保卫战,中国军队奋勇作战,体现出中国军人舍身为国的精神,极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胜利后,为了缅怀赵达源团长等抗日英雄,寿县人民在西门立碑纪念。

记者 李东华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日军,古城,寿县,保卫战,淮南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