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润沃野 乡村焕新风—— 淮南市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见成效

淮南日报消息  去年以来,淮南市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积极开展文明乡镇、村、户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擦亮文明底色

淮南市结合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要求,持续做好农村道德建设发展引领,进一步树立乡村地区道德模范、道德楷模。

强化典型选树。通过中央、省、市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工作活动的开展,带动乡镇、村级好人推选工作,深入挖掘发生在乡村的善行义举,助力广大乡村形成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的浓厚氛围。2024年以来,潘集区架河镇前家村村民代孟娇等6名先进典型当选“淮南好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氛围在农村地区日益浓厚。注重教育引导。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等内容,组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先进事迹宣讲,不断扩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文化修养。加大宣传力度。在市新闻媒体开设《榜样》《德耀淮南》《好人在身边》等多个专栏专题,广泛宣传报道淮南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成果。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焦岗村村民岳仁宣“乡村文化带头人”先进事迹在省级媒体《榜样》栏目报道,寿县丰庄镇前圩村合庙小学教师周勇“淮南好人”先进事迹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多次宣传。

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激活文明细胞

淮南市坚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渗透到创建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着力构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格局。

增强全域创建意识。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八大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开展淮南市第二届社区文明创建劳动竞赛,组织、推荐农村社区同台竞技,寿县民主社区等12个农村社区获得奖项,进一步增强了“以赛促干、以赛促建”的创建意识。打造文明实践品牌。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亮点”要求,打造了一批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涌现出寿县大顺镇“庭院课堂”理论宣讲、田家庵区“星星家园”、潘集区“小红船手工坊”志愿服务项目等一大批广受群众认可的文明实践品牌,“幸福敲门”文明实践项目参加全省文明实践项目交流展示活动。扩大文明村镇覆盖面。积极推荐凤台县朱马店镇联民村等9个村镇参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同时申请保留寿县窑口镇等11个往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淮南市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抓手,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突出问题治理。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各县区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寿县堰口镇许寺民族村设立文化礼堂统一为村民举办婚丧宴席的经验做法,被省文明办列为安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加强“一约四会”作用。建立完善“一约四会”组织,指导全市各行政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公序良俗等方面纳入村规民约、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因地制宜推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通过积分管理激活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工作的内生动力。强化宣传阵地建设。统筹整合基层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实践所92个、实践站1107个,市级文明实践基地42个,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4579支,文明实践志愿者36.9万余人。持续开展“皖若春风”农村思政大舞台、“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浸润百姓生活。

记者 李东华 通讯员 王磊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文明,好人,农村,实践,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