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瓜界“显眼包”上线!2025淮南潘集酥瓜节快乐“瓜”分中

图为酥瓜种植能手大赛现场评选场景。

淮南网消息  浅绿凝霜,淡青流翠,仅是瞧上一眼,唇齿间便已泛起脆甜清香。一个个潘集酥瓜宛如绿色精灵般,在田园间摇曳生姿,邀人们共赴这场甜蜜之约,一同“瓜分”幸福与欢乐。

4月28日,第十四届淮南市潘集酥瓜节开启。

潘集酥瓜历史悠久,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早已声名远扬。如今,潘集酥瓜种植版图不断拓展,1.2万亩的沃土上,40家酥瓜生产合作社与企业蓬勃发展,约3500户种植户辛勤耕耘,全区11个乡镇(街道)均有酥瓜的“绿色身影”,尤以芦集镇、泥河镇、架河镇、古沟回族乡最为集中。其中,种植规模达10亩以上的超400户,2万余人投身酥瓜生产,年产值高达2.2亿元,瓜农户均增收2万元。酥瓜产业已然成为潘集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当天,潘集区政府广场热闹非凡。一排长条桌上,30盘标着号码的酥瓜整齐陈列,清亮饱满的瓜皮覆着细密绒毛,清甜香气在空气中肆意流淌。潘集区蔬菜办负责人苏亚与工作人员忙着削皮切瓜,香甜四溢的酥瓜让他们脸上笑开了花。

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全区的22户种植户们纷纷拿出自家最甜、最优的酥瓜,角逐第十四届酥瓜种植能手大赛决赛。今年,评委依旧是热情的现场群众,大家从外观、口感、含糖量、品牌包装等维度综合考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据介绍,酥瓜的省级地方标准是潘集制定发布的,潘集区被誉为中国酥瓜第一区。早在2005年,酥瓜产业便被列为潘集区主导产业,发展目标清晰明确。《关于加快酥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12年,淮南市酥瓜研究所成立,并与安徽农业大学携手创建市酥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安徽省酥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18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酥瓜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获评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此外,还荣获“安徽省专业商标品牌生产基地”“安徽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皖美农品)”等称号,入选“安徽省首批商标保护名录”。

芦集镇代楼村的金本祝,自2017年摘得潘集区“酥瓜种植能手第一名”后,他家的酥瓜便成了金字招牌,作为时令水果畅销市场。这些天,金本祝的瓜果大棚里一派繁忙,他与妻子每日穿梭其中,采摘酥瓜,满溢的丰收喜悦不言而喻。“我种的酥瓜用的是原苗,施的是农家肥,不打激素,甜、香、酥、脆,纯天然!”金本祝笑着说,今年他再次报名参赛,立志继续提升品质、叫响品牌。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酥瓜节,带来的2000斤酥瓜和5000斤西瓜全卖光了!”80后的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顾颖难掩兴奋。去年,她来到潘集创业,创办泥河缘炭基有机酥瓜基地,采用瓜稻轮作模式。酥瓜采摘结束后,肥沃的土壤又能用于种植晚稻,实现稳产增收。

活动现场,群众热情高涨,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或尝鲜、或扫码购买,将丰收的喜悦带回家、分享给亲友。来自合肥的游客王之璇说:“我在朋友圈得知酥瓜节开幕,就和朋友赶来了。这里的瓜太好吃了,我买些送给亲戚,也会推荐朋友来采摘游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酥瓜节期间,还将举办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展销会、酥瓜节文艺汇演、潘集酥瓜江淮行、潘集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活动。同时,该区将继续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打造以酥瓜为主要产品的特色精品园区,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使市民在休闲、采摘的过程中感受酥瓜的魅力,了解酥瓜的文化,寓教于乐。该区进一步搭建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商超、企事业单位的直通桥梁,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张 静/文 张 越/图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种植,能手,潘集区,酥瓜节,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