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线消息 一位,在6年的时间里罕见地4次与患者配型成功,却屡屡“擦肩而过”;一位,时隔近15年终于等到机会去挽救一名小患者的生命。
4月11日,在安徽省立医院,两位同样来自淮南市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王彦策和杨怡曼,撸起了袖子,完成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的“生命接力”。
杨怡曼(左)和王彦策(右)
3次“擦肩”,依然坚守“生命之约”
今年28岁的王彦策,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现在是一名教师。
2019年3月10日,安徽理工大学校红十字志愿者在校园里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彼时在化学工程学院制药专业读大三的王彦策正好路过。看到献血车,成年后每年都坚持献血的他自热而然地登车献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
2020年3月,因为疫情留在河北家中的王彦策,接到了来自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一年前留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捐献。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坚定地答应捐献。
然而,因为疫情,高分辨率配型采血成了棘手难题。在与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后,王彦策想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在当地医院完成了血样采集,并自己将血样寄往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配型检测实验室。此后的日子里,他满心期待着捐献的消息,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这次配型最终没能迎来捐献的机会,希望的火苗就此熄灭。
2021年11月,已经在徐州工作的王彦策,再次接到了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又与另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他不免又惊喜起来。“一年前未能完成捐献的遗憾,终于有了弥补的机会。”然而,这次捐献后来又因患者的原因没了结果,希望再次落空。
2022年6月,王彦策第三次接到再次配型成功的通知。这一次,他再次给出了“愿意捐献”这一坚定的回复。然而,现实再次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捐献计划再度夭折。此后连续两年暑期,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都会按时打来回访电话,王彦策坚持捐献的意愿,始终坚定不移。
转眼到了2025年。2月底,王彦策又一次接到熟悉的电话。起初,他以为又是例行回访电话,没想到这次竟然是告诉他又一次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并告知他需尽快安排再次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王彦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定是真的后,没有提任何要求,立马向单位请假,从徐州赶到淮南进行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
3月下旬,捐献通知终于下达了。王彦策又是赶紧请了假,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很快买好了来淮南的高铁票。一切安排好,那颗悬了许久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住院备捐期间,因注射动员剂,王彦策产生了腰痛等不适反应,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4月11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彦策终于在合肥成功捐献了285毫升“生命的种子”飞驰上海,挽救患者的生命。捐献结束,他说,“终于完成了使命,得赶紧回去给孩子们上课了,之后,我也会把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不仅仅是捐献造血干细胞,记者了解到,平日里,王彦策也是个热心肠,捐款救灾、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困难学生等等都不在话下。2023年8月,王彦策还在生日当天送给了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登记了器官捐献。他直言,把有用的都捐掉,有始有终,不会遗憾。
15年的等待,毅然践行“爱的约定”
对于杨怡曼来说,这次捐献,是“意外”,也是“惊喜”。
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有关的记忆,要追溯到2011年的5月8日,那一天是世界红十字日。那时还在淮南联合大学读护理专业的杨怡曼,周末和同学去逛街,看到淮南市红十字会正在商场门口开展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便毫不迟疑地来到献血车前,爽快地填了表,献血、留样。
杨怡曼坦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早就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感受深刻。“读高中时我的一位同学就是患了白血病,没有找到配型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另一个也是患白血病的同学因找到了配型而获救了。所以我没有考虑太多,就是觉得献血能救人的命,而且我是学医的,遇到了就会去献的。”
这一等,就是快15年。
这些年,杨怡曼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她已成为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除了偶尔接到红十字会的回访电话,再也没有什么其他消息,留取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的事情也渐渐被淡忘。毕竟,配型成功的几率极低,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以为自己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
然而,命运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2024年底,杨怡曼正和家人驾车行驶在途中,突然接到了来自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当初留下的那份宝贵的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了,征求她是否愿意继续后续的流程和捐献。
接到消息,杨怡曼又惊又喜。在确认消息属实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面对爱人的担忧,她耐心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什么伤害,能救人一命是好事。
后续的高分辨配型采样和体检等流程,杨怡曼都是利用下夜班的时间及时赶到定点医院完成的。3月,捐献通知终于下达了。然而,得知到合肥住院捐献和捐献后的休息要请两周的假,问题又接踵而至。
一方面,杨怡曼所在的科室是全院病人最多、最忙的科室,请长假会给其他同事带来负担;另一方面,孩子才3岁,从没离开过她。更不巧的是,捐献时间定在了4月11日,而4月12日,她要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刚捐献完,难免会影响考试发挥。
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杨怡曼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孩子受点委屈没事,晋级受到影响以后也还有机会,那边等着救命的毕竟是个孩子,救命只有一次,没啥好犹豫的。” 好在,她的爱心之举也得到了同事和家人的理解。
住院备捐期间,杨怡曼一边忍受着注射造血干细胞捐献动员剂引起的不适反应,一边加紧复习迎考,一边还用心动情地给小患者写上了一封饱含关爱的鼓励信。4月11日,是杨怡曼在安徽省立医院捐献的日子,270毫升“生命种子”被送往小患者身边,为花季少年浇灌了生命之花。
“我就是干这一行的,天天面对病人的生死,救死扶伤本就是我的天职。时隔将近15年,还能有机会去挽救一名小患者的生命是我的幸运,希望那个孩子能尽快康复,回归正常的生活,拥抱美好的未来。”
合新闻记者 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