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人间烟火,才是故都传奇

3月26日,淮南市举行武王墩墓展示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观众参观淮南武王墩考古阶段性成果展中的大镬鼎。

人们在寿县东门的牛肉汤店吃牛肉汤,窗户反射出东门的城楼。

孩子们在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研学。

3月24日,游客在寿县古城东门观光。

3月25日,航拍的寿县楚文化博物馆,不远处是寿县古城。

晚上,在寿县古城南门广场,陶新一舞起寿州锣鼓。

游客行走在寿县古城东门。

北门口、南门口、西门口、东门口,公交站台起站名,可以如此省心吗?其实,最隆重的故事往往以最家常的表述,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惊艳的过往。这些“大门口”,不简单,层叠的砖石里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这里便是寿县古城墙。

千年古城,留下了挺立的宋城墙,也留下了浓郁的楚文化,一座博物馆将二者链接起来。“斗城和方城,就是你看你一进来看,就跟我们老的城门一样,取了我们古城的一个概念。整体的建筑是楚风高台建筑。”楚博副馆长朱远俊说。寿春为都,只有短短的18年,却是楚人经营江淮400年的蓄势,是楚文化最后的积淀。

与寿春城不远的淮南武王墩遗址内,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正式开工。而在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整理研究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从只见夯土到发现大铜鼎,考古队员李凤翔深度参与,他说:“寿县李三孤堆发现的大鼎,淮南武王墩出土的大鼎,形制纹饰风格整体一致。” 20世纪30年代,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拉开了楚文化研究的序幕。多年以后,武王墩墓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两处墓葬中的文物跨越历史时空的“相见”,使这一条从王城到王陵的文化线路成为焦点。以武王墩主墓为中心,通过测绘可以发现,寿春城遗址、李三孤堆墓和舜耕山山体东翼尖端,三者呈等距离分布;而李三孤堆墓与武王墩不仅大体处于同一岗阜之上,而且也大致处于武王墩陵园南、北围沟豁口连接线的南北延长线上。由此,武王墩陵园的选址及其建造,也很可能是楚国寿春都城区空间规划和礼制景观的核心部分。

春风里、红旗下,古城东门口的牛肉汤店食客络绎不绝。今天的牛肉汤以一口大锅烹制,与“可以煮一头牛”的大鼎,又有何关联?鼎,是食器、是礼器,具有礼仪属性,也具有日常生活属性,所以能在历史沉淀中与普通人持久共鸣。而那碗牛肉汤,亦成为寻常人家穿城往返时的惦念。

夜幕下的南门口,依稀可见热烈的楚舞楚乐。那是寿州锣鼓,沿淮地区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在这儿有良好的传承基础。陶新一是一名年轻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是一位寿州锣鼓的传承者。锣鼓会说话,那浩大的声浪越过城墙、漫过淝水,似乎带领玩锣鼓的人们拥有了楚人的浪漫与无畏。

一碗汤的温暖,一抹新绿的摇曳,一声声锣鼓的呐喊……它们连接起这座城的过往与当下,塑造了一方水土的“面孔”与“性格”。东西南北门,无论身处哪个“大门口”,当这扇历史之门向人们敞开,当门内门外每一位普通人都能为这座城代言,人间烟火已然成为有效的文化载体。

晋文婧/文 徐旻昊 实习生 解剑群/图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寿县,牛肉汤,楚文化,锣鼓,武王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