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南3月30日消息 清晨五点,田家庵区淮河码头的北菜市路口的“马家牛肉汤店”已是热气蒸腾。大铁锅里,牛骨熬煮的浓汤翻滚出琥珀色的涟漪,案板上,豆饼、粉丝、千张次第铺开,食客们循香而至。这碗跨越千年的淮南牛肉汤,正从市井街巷走向世界餐桌——截至2024年底,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20亿元,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全国3万家实体门店、40余万人就业。
3月29日,“万人共品淮南牛肉汤”活动现场,厨师们正用特制大锅熬制淮南牛肉汤(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若论一碗汤的“文化底气”,淮南牛肉汤堪称独树一帜。
在武王墩墓考古现场,一口战国三足大鼎内碳化的牛骨,与《淮南子·齐俗训》“烹牛为飨”的记载遥相呼应,为牛肉汤的起源增添了神秘注脚。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在此创制豆腐,将大豆的醇厚融入饮食基因;两千多年后,南北分界线上的丰饶水土,滋养出高蛋白大豆、红薯粉丝与优质黄牛,为牛肉汤的“百味交融”奠定根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民谚道出了淮南的地理禀赋。作为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这里四季分明的温润气候,成就了黄牛肉质的鲜嫩与大豆蛋白的醇厚;作为历史上“中州咽喉”,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此汇聚,让牛肉汤融汇了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细腻。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工业城市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们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抵御严寒,市井烟火中,淮南牛肉汤悄然从家常味道升华为文化符号。
2024年,淮南市出台《牛肉汤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原料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为目标,配套13条扶持政策:单家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技改补贴,品牌推广费用享30%奖补,市财政年设专项资金3500万至4000万元。政策红利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牛肉汤全产业链企业增至235家,规上企业从2家跃升至6家,年产值突破320亿元。
“品一碗牛肉汤,游一座千年城”成为淮南文旅的新名片。
九龙岗时光小镇(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寿县古城内,游客捧着青花瓷碗穿梭明清街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熬汤技艺;八公山脚下,“牛肉汤+豆腐宴”体验工坊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豆腐雕刻、古法点卤等互动项目重现《淮南子》传奇。借电视剧《六姊妹》热播,九龙岗时光小镇的“围坐喝汤”场景引发打卡热潮,日均客流量激增数倍。“外地游客参观完工业遗址,必来尝一碗汤。”当地牛肉汤店主感慨。
2025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以“工业锈带→文旅金带”为蓝图:寿县古城绑定楚汉文化与美食体验,焦岗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九龙岗时光小镇通过场景再造蜕变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形成“美食+文旅+消费”的黄金链条。
2025淮南牛肉汤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分签约现场(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3月29日,淮南牛肉汤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29个项目,引资122.21亿元,同步发布《产业升级发展若干政策》,启动“万名厨师培训计划”,政企学界联合发布《地标美食宣言》。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表示:“淮南牛肉汤产业作为惠民富民之举、兴业兴市之策,是我们全力抢抓的新风口、深耕的新赛道。”未来,淮南将以科技创新驱动标准化、集群化发展,深化“双招双引”与品牌建设,力争2027年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
从战国鼎镌刻的文明密码,到全球餐桌飘散的浓香,淮南牛肉汤以千年文化为底,熬制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新篇。这碗汤,不仅是南北交融的味觉记忆,更是一座老工业城市破局转型、重焕生机的鲜活注脚。(记者鲍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