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楚文化|楚考烈王与列强王们的交往轶事(五)

考烈王与秦王们的比拼

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与四代秦王有交集,他们既是亲戚,又是对手,因此一直都在比拼,比拼谁的实力更强,比拼谁的盟友更多,比拼谁能笑到最后。

秦昭襄王是楚考烈王的岳父。

秦昭王的母亲是“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也是81集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女主人公芈月的原型。根据现有史料,芈氏虽然具有楚国王族血统,但从其父辈开始,已成为生活在关中地区的秦人,因此很难梳理出宣太后与考烈王之间的辈分比较。秦惠文王时,芈氏入宫,最初的名号是“八子”。秦王后宫中,八子之上还有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因此芈氏的地位并不算高。

公元前325年,芈氏生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07年,嬴稷之兄秦武王嬴荡意外去世,经过一番宫廷内斗,18岁的秦昭王上位,“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事”,芈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太后。直到公元前266年,在客卿范雎的支持下,秦昭王将已执政41年的宣太后废黜,年近六旬的秦昭王始得亲政。

前些年热播的《芈月传》中,主人公芈月的原型就是宣太后。剧中演绎了芈月与黄歇之间一段青梅竹马的美好初恋,芈月入秦后曾悲怆自责,说“欠他(黄歇)的情太多了,用一生的眼泪都还不完”。实际上根据秦昭王的出生年代和春申君的活动年代推算,宣太后比黄歇至少要年长19岁,宣太后入宫时,黄歇还没出世,因此当时的现实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母子恋”情况。

公元前272年,还在宣太后执政期间,秦与韩、魏联兵伐楚,楚顷襄王紧急以左徒黄歇出使秦国,以一封书信说动秦国君臣与楚结盟。楚太子熊元(考烈王)由黄歇陪伴入质于秦,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秦二十年而不攻楚”。熊元为质期间,秦人将公主嫁其为妻,生昌平君熊启。一般认为,公主的父亲就是秦昭王,因此秦昭襄王是楚考烈王的岳父,楚考烈王是秦昭襄王的女婿。

考烈王元年是昭襄王四十五年,这时秦昭襄王已经亲政,秦、楚两国既是翁婿,又是盟友。直到公元前258年,赵都邯郸被围,平原君使楚求救,毛遂以性命要挟,考烈王才决定绝秦救赵,从此翁婿反目。

邯郸之围破解后,楚考烈王又参加了公元前256年周天子主导的合纵攻秦的军事行动。我们在《考烈王忽悠周赧王债台高筑》中已经介绍过,东周王室当时已经分裂为两个小公国,西周公国建都洛阳,东周公国建都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周赧王寄居于西周公国。此次抗秦失败后,秦昭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归降,东周王室与西周公国同时灭亡。

秦昭王敢于灭周,考烈王就敢于灭鲁。鲁国地位重要,是姬姓宗族中最为亲近的诸侯,始封之君周公既是周武王亲弟,也是周礼的忠诚制定者和坚定执行者,正如清代学者高士奇所言,“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王室东迁后,内乱频繁,尤其是王子朝叛乱,将王室收藏的图书典籍毁损殆尽,后来只能从鲁国编年史《春秋》中寻找线索重新编写。

公元前255年,也就是秦灭周的次年,楚“取鲁,鲁君封于莒(今山东省莒县)”。楚国与秦国比拼,却使鲁国成为楚之附庸。两年后,楚考烈王迁都钜阳(今安徽省太和县宫集镇),主要目的是对鲁国余孽更方便地进行监视。

公元前251年,在位时间长达56年的秦昭襄王卒。秦孝文王嬴柱继位。昭襄王与孝文王是父子,与考烈王是翁婿,因此孝文王与考烈王平辈,孝文王是考烈王的大舅哥或者小舅子,考烈王是孝文王的姐夫或者妹婿。当年熊完在咸阳为人质,两人经常见面,感情不可谓不深。

韩桓惠王亲自入秦吊祭。即便是老丈人去世,考烈王也不敢轻言入秦吊唁,当年祖父楚怀王被秦惠文王诓骗入秦、囚禁至死,至今记忆犹新。于是考烈王委托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国外交使团入秦参加葬礼。

秦孝文王将子楚立为太子。子楚曾在邯郸当过人质,赵国赶紧将子楚的儿子嬴政送至咸阳。

孝文王在位时间短暂,《吕不韦传》说是一年,《秦本纪》说仅三天。考烈王与之虽有亲缘,但这一年中没有交集。

公元前250年,秦庄襄王嬴子楚继承王位,成语“奇货可居”说的就是子楚故事。嬴子楚本是秦昭襄王的庶出孙辈,作为人质居于赵都邯郸,与王位继承权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阳翟大贾吕不韦却看准商机,将其作为“奇货”进行巨额投资,最终使子楚成功上位,先被孝文王立为太子,继又即位成为秦王。

论亲缘关系,楚考烈王是秦庄襄王的姑父,秦庄襄王是楚考烈王的内侄。两王之间的唯一交集就是秦灭东周、楚灭残鲁的比拼。此前,秦灭的是东周王室和西周公国,而建都于巩邑(今河南省巩义市)的东周公国仍安然无恙;楚灭的是建都于曲阜并具有主权地位的鲁国,残存的鲁国已成为楚国附庸,被考烈王安置在莒邑。

据《资治通鉴·秦纪》,公元前249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即位的第一年,东周君与各诸侯国谋划共同伐秦,秦庄襄王于是派吕不韦统帅军队,讨灭了东周公国,将东周君迁移到陽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周王室彻底断绝祭祀。当年吕不韦对子楚说,“我来运作,帮助你成为秦王。”子楚回答说,“如果你的谋策能够成功,秦国将由我和你来共享。”这时,庄襄王兑现诺言,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考烈王不会不参与。秦庄襄王灭东周公国,楚考烈王也赶紧将鲁顷公“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关于“下邑”所在,一般认为是汉代下邑县,即今安徽省砀山县;还有认为是“卞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家人”即平民。秦灭东周,楚灭残鲁,两国比着干的结果,周王朝的姬姓血统彻底断绝祭祀。

秦庄襄王在位只有三年,其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楚国参与了五国合纵抗秦并取得罕见胜利。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继位,年龄只有13岁。嬴政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国事皆决于吕不韦。楚考烈王比嬴政要长两辈,考烈王是嬴政的姑爷爷,嬴政是考烈王的内侄孙。但两国关系不讲辈分。公元前241年,楚与诸侯“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这是考烈王与秦王政之间交集期间发生的唯一战事,结局大家都已清楚,诸侯之师再次败北,“楚于是去陈,徙寿春”。

楚国已经于公元前253年自陈“迁于钜阳”,现在怎么又“去陈,徙寿春”呢?这就牵涉到楚国的都城体制问题。楚国迁郢后,逐渐形成完善的陪都制度,楚灵王的陪都一度多达5处。郢都失陷、迁都陈郢后,顷襄王又以项(今河南省沈丘县)为陪都,继续实行陪都制度。可见考烈王先迁钜阳再迁寿春的12年时间里,陈郢与钜阳应互为首都陪都。前期应以钜阳为首都,陈郢为陪都;后期应以陈郢为首都,钜阳为陪都;或者钜阳一直为陪都。

同时,楚迁寿春的初始提议者既非考烈王,也非春申君,而是春申君府中的门客朱英,来自魏国的一位小人物。楚国主导的合纵失败后,朱英向春申君分析说,魏国因兵败,要割地于秦,这样“秦兵去陈百六十里”,秦、楚日斗,陈郢随时都要面对战争威胁,建议春申君考虑迁都。于是春申君向考烈王提出迁都寿春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实施。

昌平君芈启是楚考烈王之子,也是秦王政的表叔,考烈王回国为君后,昌平君滞留秦国,后来发展顺利,官至相国。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秦王政则在昌平君支持下,平息了嫪毐叛乱,开始亲政。考烈王之后的楚国诸王都是秦王政的表叔辈,但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亲情,最终末代楚王熊负刍成为其表侄嬴政的俘虏,楚国灭亡。

周 强

安徽网淮南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东周,楚考烈,考烈,宣太后,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