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淮河早报报道 淮楚文化,最早从什么时候说起呢?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广忠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研究淮楚文化,要从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国开始进入淮河流域说起。
陈广忠教授介绍说,楚国是兴起于今湖北西部荆山一带的古老部落,当初楚人的祖先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师。他的孙子熊绎同齐、鲁、晋、卫等国的先祖们, 一起受封于周成王。因为他的部族属于蛮夷,只封了个子爵,所统辖的地域,方圆也不过百里。熊绎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到了楚平王十年(前519),楚国竞发展成方圆数千里的大国,楚国的面积几乎是几十倍地扩大。楚国先后并吞了江、汉流域的许多小国之后,便没有了后顾之忧,接着就把军事活动的中心向东转向了淮河流域,以便同中原各国争夺霸权。
纵观春秋、战国五百年,楚国在两淮地区的惨淡经营,长达四百五十余年,经历了独霸、争衡和独霸三个阶段。在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淮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会中,淮楚文化构成淮河流域文化的主体。
楚国第一次独霸两淮流域,是从楚文王十年(前680)开始的,到楚共王七年(前584)楚大夫巫臣赴吴结束。从西向东,即从淮河上游,逐渐推进到中游和下游。
从楚文王到楚昭王的近二百年间,楚国越过大别山,纵横驰骋,锐不可当,先后夺取淮河上游的弦、息、江、道(今河南确山北) 柏(今河南舞阳县东南),黄、蒋,又深入淮河中游,夺取陈、蔡、六、英、 蓼、城父、乾溪、群舒,最后占领淮河下游的徐国。至此,两淮流城全部归入楚国版图。这时,楚庄王问鼎中原,濯缨黄河,并国36,开地三千里,楚国军队所向无敌,与晋国平分天下霸权。
这时,在东方正在崛起的吴国,对楚国的长驱直入表示了极大的恐慌和愤怒,与楚国在淮河流域展开了一百一十余年的激烈争夺。
楚再次独霸两淮,直至灭亡。这时,楚国不仅占领整个淮河流域, 并且乘势一直打到山东半岛,把莒(今山东莒县)、鲁(今山东曲阜)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到战国中期,楚威王灭了越国,把吴、越都据为己有,势力范围扩大到东海边。楚国这时已经统一了长江中、下游,把江汉流域、江淮地区和江浙地区联成一片,成为幅员极为辽阔的大国。因此,如果把政治中心仍然放在江汉流域,势必造成尾大于首的局面。而淮河流域,则成了楚国的中心地带,当然是最理想的建都地点。最后,楚国终于选择位于淮河支流颍河之畔的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县境内)、寿春(今安徽寿县)作为自己的国都。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国大将白起占领郢都,郢都第二次失陷,秦军掠夺宫室财物,焚烧楚先王陵墓,楚顷襄王东徙迁都于淮阳, 淮阳处于南、北、东文化走廊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饱受兵燹之苦。 其中楚国对陈的侵伐,较大规模的就有八次,其中二次灭陈。战国时代, 这里成为楚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作为楚都共延续了二十五年。楚国当年在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先后夺取了长江边被秦占领的十五座城邑,又派出三万人帮助三晋伐燕,并派春申君黄歇和将军景阳救赵。考烈王八年(前255),周公所封的鲁国竞被楚灭掉。公元前241年,楚国作为纵长, 带领五国诸侯共同讨伐秦国。而为王三十六年的楚顷襄王也死在这里, 他在淮阳生活了十五年。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对淮阳城进行了普查和试掘,证明今淮阳就是陈郢(或称郢陈)故城。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淮阳地区马鞍冢进行了发掘。虽然墓葬被盗,但是仍出土文物达数千件。根据马鞍冢及车马坑的葬制和出土器物种类、特征来分析,与中原墓葬有很大的不同,确定就是楚襄王墓。
陈广忠教授介绍说,楚考烈王在淮北平原上的巨阳为都十二年,最后离开此地,迁到颍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淮河南岸寿春建都。“寿春”的名称第一次见于史籍, 是在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选择寿春建都,这是必然的选择。这里交通方便,地域广阔,农业发达,气候适中,可以养活一个诸侯国的政权机构和军队。《晋书·伏滔传》中曾经这样描写寿春地理之妙:“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而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肥之固。龙泉之陂(期思陂),良畴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 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薮泽之限,水旱之所不害,土产草滋之实,荒年之所取给。”由此可知,江淮流域之富庶,莫过寿春;江淮文化之精华, 毕集寿春。同时,作为都城,又可以把淮南、淮北广大地区连成一片。淮北之地虽无高山大川可守,但是有一望无际的黄淮冲积大平原,盛产五谷。楚顷襄王时曾封庄辛为阳陵君,着力开发过淮北之地;封黄歇为春申君,赐与淮北之地十二县。楚国在寿春建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美好的前景和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楚国的最后四个王即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在寿春统治了18年。直到楚王负刍于公元前223年当了秦朝大将王翦的俘虏,楚国便正式寿终正寝了。这样,从楚文王十年(前680)消灭息国进入淮河流域算起,到楚国灭亡,共四百五十七年。
记者 李钧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