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淮河早报消息 近年来,每到秋季,淮河淮南段内都会有“水白菜”随水流漂浮,因年份不同或多或少。而今年,由于上游来水汹涌,加之“水白菜”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在淮河流域“定居”有10多年时间,长势旺盛,“过境”淮南的“水白菜”数量大增,在水面上成堆成团,引得许多人侧目。那么,这种“水白菜”到底是怎么来的?对本地有没有什么危害呢?为此,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联系采访了主管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的市农业相关部门。
10月中旬,按之前约定,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与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斯黔东一行来到田家庵小岛一侧的淮上码头,见到码头处不断有“水白菜”漂过,成团成团的,靠近看,今年的“水白菜”个体较往年要大些。附近的人说,现在还少了些,前段时间涨水时更多,都成堆成堆的。时常在淮河上巡航检查的渔政人员说,上游河段都有,河南、王家坝都下来好多。
同时兼任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的斯黔东介绍,“水白菜”属外来入侵物种,原产地是南美洲,目前在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的许多内陆湖泊都有大范围分布。“水白菜”学名“大薸”,而“薸”在我国古代指的就是浮萍的意思,“大薸”则是从国外漂洋过海来到我国的多年生浮水植物。“大薸”是天南星科、大薸属的水生漂浮草本植物,因为这种植物的叶子很肥厚,长得很像白菜,又喜欢生长的水中,所以在我国民间多叫它“水白菜”。“水白菜”是一种不错的猪饲料,把它清洗干净了,煮熟了可以用来喂猪,并且煮熟之后的“水白菜”鸡鸭鹅等动物也爱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水白菜”为我国养猪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水白菜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它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以有性繁殖和植物片段无性繁殖扩散,使得大薸泛滥成灾。夏季在我国南方,一株大薸在10天左右可增殖7-8株,最高峰一天分蘖6棵,一个月可增殖60株左右,如此强悍的繁殖能力和数量,接近于指数增长的数量,可以快速形成具有单一优势的群落,从而占据大量的生存空间,让其他的植物或者是生物不能生存。这些大量繁殖的水白菜会快速覆盖水面,不仅光照难以透过去,而且还会大量吸收水中的养分和营养成分,从而抑制水中其他动植物的生长,致使当地水生生物窒息而死。它不光是危害水生生物,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大量繁殖和生长的水白菜还会堵塞航运,影响农田的排灌、航运等水上交通。如果它入侵到了湿地,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成为蚊蝇等害虫滋生的温床。因此,“水白菜”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列为恶性入侵植物。在市农业农村局编印的“安徽省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技术手册中,“水白菜”即“大薸”位列20多种“外来入侵植物”类的第8位。
斯黔东介绍说:“‘水白菜’在2006年淮南首次发现,这两年在淮河的河岔等静止水域大量发生,泥河引河上面也有发生。如此来看,淮河上漂浮的‘水白菜’,沿途都有贡献,今年秋季水大,给冲下来了。在本地,由于淮南四季分明,冬季会上冻结冰,就把它给冻死了,所以‘水白菜’不至于太过泛滥。只是在气温降低时,低于10℃以下,‘水白菜’就会受冻直至死亡,植株腐烂,造成水体污染。值得一提的是,‘水白菜’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合理利用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比如吸收水中的氮磷。‘水白菜’这种植物本身无毒,不仅可作为猪饲料和鱼饲料,还可以做绿肥。”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其防治措施有三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就是人工或机械打捞;化学防治即喷施除草剂硝磺草酮和灭草松;生物防治是利用其天敌“大薸叶象”昆虫进行啃食。但治理大薸最有效的方法是人工打捞,即脱离水源,使之无法生长。
记者 张雪峰 李严 见习记者 查嘉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