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去年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24个处理253人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淮南市纪检监察网获悉,2018年,淮南市纪委监委在全市组织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24个,处理25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51人,组织处理104人,收缴违纪资金197万元,惩治力度不断加大。因扶贫领域失职失责问题,共问责1个单位、154名党员干部,营造了强大的惩戒问责氛围,为淮南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一、总体情况

2018年,全市各县区纪委监委(八公山区无扶贫任务除外)共直查直办扶贫领域问题线索31件,处理3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6人,组织处理7人(见图表一)。

20190402130114_14886

二、数据分析

(一)总体直查直办数量不多,占比较低。2018年,全市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24个,除去第一种形态处理的未立案件,县区直查直办数量仅有31个,从各县区占比也可以看到,没有超过50% 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扶贫问题线索主要集中于村一级,正常都由乡镇纪委承办;二是县区问题线索较多,办案力量不足。

(二)县区之间存在不平衡。从统计情况看,大通区和凤台县直查直办数量较多,分别为12件和8件,其他县区均低于5件,毛集实验区没有直查直办案件(见图表二)。从查处占比来看,较高的为大通区和谢家集区,达到37.5%。

20190402125651_76877

(三)总体成案率高,处理以党纪政务处分为主。从处理情况看,各县区纪委监委直查直办的扶贫问题线索成案率较高,处理的33人中,有26人受到了党纪政务处分。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县区纪委监委选择直查直办的问题线索比较具体,情况较为复杂;二是相对于乡镇纪委,县区纪委监委办案水平要高,问责处理也相对精准。

三、下步对策建议

从2018年全市各县区纪检监察机关直查直办扶贫领域问题线索总体情况看,直查直办力度不够、数量不多,市纪委监委“帮带”作用发挥也不够。下一步,根据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和省纪委整改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落实责任,带头整改。市纪委监委筛选一批扶贫领域典型问题线索,进行直查直办,发挥“帮带”作用。同时,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信访室从各县区选择部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开展专项督办,督办工作由第五至第八纪检监察室具体负责,确保问题核查清楚、处理到位。

(二)传导压力,建章立制。督促县区纪委监委自行确定部分典型问题线索,进行直查直办。建立县区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扶贫领域案件情况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各县区纪委监委每季度对直查直办情况进行一次上报,监督检查室加强面上调度和督促指导。市纪委每半年对县区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扶贫领域案件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适时通报,传导压力。

(三)全面复核,保证精准。坚决执行《关于扶贫领域问责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操作指引》等规定,督促纪检监察机关在问责工作中做到“六个精准”(问责对象精准、责任监督精准、责任界定精准、问题定性精准、量纪尺度精准、审核把关精准),严防问责泛化、简单化。对扶贫领域问责案件,坚持市纪委监委抽查复核、县区纪委监委自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进行复核,保证问责精准。

中共淮南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2019年3月24日

责任编辑:淮南频道相关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淮南纪委监委,淮南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