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淮南市人民政府获悉,淮南市人民政府提出的“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已经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审议,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目前正在公示中。
根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关规定,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对淮南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申报材料进行了审议,认为:淮南市是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自然分界线关键节点,农耕文化传承有序,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完整、科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运行体系,是“二十四节气”创立、流行、传承的重要地区之一,建议此项目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气歌。但是小伙伴们知道吗?“二十四节气”源于淮南!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就非常发达,先民在大地上的农事实践中,十分重视天时的作用。西汉时《淮南子》中则最早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节气名称和现代完全一致。
现代科学论断:二十四节气起源北纬 30°到 40°之间。许多关于农作物和节气之间的农谚,也基本上都流行于江淮地区。因此可以断定,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祖先肯定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古代先民。
站在寿县南门外古寿春遗址上测试地理坐标,可以看到古寿春的维度是32°33′50″,正好在上述的坐标范围内。
说“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这从历史文献《淮南子》上也可以得到应证。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节气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它和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淮南子》中最早出现二十四节气最完整的记载不是偶然的,因为《淮南子》一书是在今天的寿县一带编成的,当年淮南王刘安等人在把二十四节气收入该书时,肯定经过了认真考察。并且二十四节气从天文学、地理学、农学上对《淮南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支撑,体现了其“天道自然”的自然哲学观。
此外,寿县自古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于此),还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寿县斗鸡台和青莲寺等地是新石器时代的台型遗址),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先民们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境内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瓦埠湖畔,安丰塘边,一直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关于节气的农谚流传至今。
地理坐标完全符合、气候条件高度吻合、交节之时变化明显、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农耕文明相当发达……这一切,同时也指向了这个猜想——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